来源:《张掖地区志(远古—1995)上卷》日期:2024-07-15
第三章 畜牧业
第三节 畜禽生产及饲养管理(二)
二、饲养管理
历代先民对畜禽饲养管理,积累许多可贵经验,如“乘马在厩”“执豕于牢”“鸡栖于榤”“食有三刍”“饮有三时”。唐朝提出:“夏搭凉棚、冬季保暖”等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各级政府重视畜禽饲养管理,资助农牧民建设棚圈,提倡科学喂养。50年代,大家畜采用合槽喂养,草料不足,管理不善;三年困难时期牲畜大量死亡。1962年后贯彻“分槽喂养,养用合一”,对饲养员实行“五定一奖”(定饲养头数,定繁殖成活,定牲畜膘份,定肥料,定工分;超产奖励),改善饲养管理,畜禽饲养量逐年回升。80年代,牲畜实行承包经营,推广配合饲料、暖棚养畜。
(一)大家畜饲养管理
【马的饲养管理】绿洲农业区,马多为棚圈槽养,草料、饮水充足,饲养管理精细。马的粗饲料主要有青草、麦衣、麦草、谷草、玉米秸秆、豆秆等;精饲料主要有豌豆、蚕豆、大麦、麸皮、玉米等。沿山农业区,土地面积大,有小块草场,马以舍饲为主,夏季有2~4个月放牧期,舍饲与绿洲农业区相似,但略粗放;放牧期40~60匹为1群。高山草原区,除少数乘马半舍饲外,其余终年放牧;每群100~200匹,夏秋在高寒草场放牧,春在低山放牧,多无棚舍,马匹多呈夏壮、秋肥、冬瘦、春乏状态。
【牛的饲养管理】肃南县黄牛在前山及荒漠半荒漠草原区终年放牧;沿山区及边远农业区牛以舍饲为主,每年6~9月在附近草场进行季节性放牧;绿洲农业区牛基本上是终年舍饲。舍饲牛粗饲料以麦草、麦衣、玉米秆为主,搭配豆秆、青干草及鲜草等;精料以玉米、蚕豆、豌豆、油渣、麸皮等为主。役用牛每头年留料100~160公斤,清明、夏至等时节,每头灌清油2~3两,以清热润肺;公牛2~3岁去势。1995年,推广青贮氨化暖棚养牛4.77万头,占养牛总数的16%。
(二)羊的饲养管理
农区的羊以舍饲为主,牧区常年放牧。农业合作化前,羊只属个体所有,农户自行饲养;1956年以后,羊只归社,集体舍饲或放牧,对放牧员实行“四定一奖”即定数量、定繁殖、定肥料、定工分,每年剪毛后药浴、驱虫。农区羊群小,每群50~60只,公、母、羯羊混群;绿洲边缘村社夏秋到附近草场放牧。
肃南牧区羊只终年放牧,对种羊、杂种羊在冬春季给少量补饲。牧羊草场分为冬春场和夏秋场,冬春草场海拔2600米以下,地势低、避风向阳、气候较暖,有永久性羊棚、羊舍、产羔室、放牧员宿舍,从春羔配种到翌年换青历时半年以上;夏秋场海拔偏高。牧区羊群较大,繁殖母羊每群200只,育成母羊每群300只上下,羯羊400~500只1群,种公羊每社1群。羔羊出生24小时进行初生鉴定,并进行断尾;每年夏至前后剪毛、药浴,进入夏场抓膘;8月份羔羊断奶,10月份开始配羔,12月份转入冬季草场。90年代推广配合饲料、暖棚养羊,到1995年,修建暖棚羊舍1.42万间、21.3万平方米,暖棚养羊24.13万只,占羊只总数的17.3%。
(三)猪的饲养管理
猪以农户饲养为主,猪的精饲料有玉米、麸皮、豆类、荞麦、洋芋、胡萝卜、甜菜等;粗饲料有糜谷糠、糜衣、荞麦衣、胡麻衣、葵花盘、豆类茎秆等。70年代办集体猪场,推广粉碎饲料,并引进聚合草、水葫芦、甜菜等多汁饲料;推广青饲料打浆、中曲发酵、无曲盐水发酵、糖化饲料等方法。区内养猪多为舍饲,养殖头数较少的一般同槽进食,养殖多的分槽饲喂。民乐县南丰、永固乡耕地面积大,轮歇地遍生野胡萝卜、蕨麻、血结草、灰条、野苜蓿等饲草,在夏季仔猪吊架子阶段进行野外放牧,补充多汁饲料,节约精料。集体猪场一般都按公、母、生长阶段分圈喂养。80年代后推广暖棚养猪和工厂化养猪,提高了饲料报酬率和出栏率。到1995年,修建暖棚猪舍40.05万间、480.6万平方米,其中新建标准化猪舍2.35万间、28.2万平方米,暖棚养猪68.85万口,占养猪总数的54.3%,育肥出栏39.74万口。
(四)鸡的饲养管理
鸡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。过去鸡舍简陋,设架栖息,每只年产蛋60~80枚,4~5月母鸡抱窝孵雏。80年代专业化、规模化养鸡迅速发展,养鸡专业户应运而生。专业大户修建高标准鸡舍,设有食槽、饮水器,实行围栏散养或笼养,应用配合饲料,进行科学喂养。
三、畜产品
地区内畜产品种类,主要有羊毛、羊绒、驼毛、皮张、肉、蛋、奶、乳品等。许多产品是地区传统的出口换汇商品。清朝以后,张掖已成为河西羊毛、驼毛等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畜牧业生产发展,畜产品产量增长。从50年代中期开始,畜产品由供销部门经营收购,除供应区内城镇肉、蛋、奶外,大部交售国家,支援经济建设。60年代,生猪每年调往兰州及外省、区约1万多口。70年代国家采取奖粮、奖物等奖励收购办法,年交售肥猪10万多口,菜羊7万多只,菜牛3000余头。80年代,畜产品市场开放,年均收购肥猪15万口左右,肉类总产达3万吨以上。1995年肉类总产量5.91万吨。
(一)毛、绒、皮生产
【羊毛】有绵羊毛、山羊毛。绵羊毛又分为土种羊毛、细毛羊毛、改良羊毛,主要产于肃南县,次之为山丹、民乐、张掖等县(市),其中肃南县为全省羊毛主产区。50年代前,绵羊毛主要用作衣服原料、制毡、毡袄、纺毛线、栽织地毯等;山羊毛主要用以织毛口袋。50年代以后羊毛产量逐年增加,1953年羊毛产量400吨;60年代年产量1500吨,其中细毛和改良羊毛占60%以上;70年代最高收购量1800吨;1990年收购量2472.31吨。1995年全地区羊毛总产量达3397.44吨,商品量2876.45吨。
【绒】主要为山羊绒和驼绒。绒细度均匀,强度、伸度、弹性均优于相同细度的其他动物毛纤维。羊绒主要产于肃南、张掖;驼绒主要产于高台、肃南、临泽、张掖等县(市)。50年代年产绒2吨左右,60年代年产5吨。70年代引进外地优良绒山羊进行改良,年产绒量10吨左右,1990年产绒19.45吨,1995年产绒32.59吨。
【皮】制革皮张主要有牛皮、马皮、驴皮、羊皮等。制裘皮主要有绵羊皮、羔皮、家兔皮、獭皮等。1.牛皮:为主要制革皮张,70年代前,年产牛皮约1万张,多为民间硝熟,制作车马挽具、绳索等,部分交售国家;80年代以后,兴起“养牛热”,90年代年产牛皮2.5万张,大部为个体商贩收购,流到外省加工。2.绵羊皮:俗称“老羊皮”,毛长绒厚,皮板结实,是制作防寒服装的好原料。50年代年产8万张,60年代皮毛由供销社收购,少数由农户加工皮衣自用防寒。80年代畜产品市场开放,年均产羊皮15万张,多由皮贩收购,运往外地;1990年羊皮产量18.77万张,1995年达24.6万张,其中山丹县年产卡拉库尔羔羊皮1000多张。3.家兔皮:60年代开始饲养家兔,70年代年产兔皮0.5万张,主要由供销部门收购;80年代年产1万多张,主要由个体商贩收购,运往外地。
(二)肉蛋奶生产 肉蛋奶是畜牧业的主要产品,90年代,加快瘦肉猪、细毛羊、奶肉牛、蛋肉鸡商品基地建设,使肉蛋奶产量逐年增加。
1.肉类生产肉类生产以猪肉为主,次之为羊肉、牛肉、鸡肉,还有少量的兔肉、鸽肉。50年代肉类年总产量3000吨左右,60年代年产6000吨左右,70年代年产达1.5万吨,其中猪肉占80%以上。80年代以后,肉类总产量中牛、羊、鸡肉产量大幅度增加。1990年肉类总产量为3.58万吨,其中猪肉2.64万吨,占肉类总产量的73.74%。1995年肉类总产量5.91万吨,人均占有量达49.16公斤,超过全省人均占有水平。
2.蛋类生产蛋类生产以鸡蛋为主,鸭、鹅、鹑蛋有少量生产。50年代,鸡蛋多为农户自产自食,少数交售,年产鸡蛋约1千吨。60年代商业部门实行奖售政策,年收购量500吨左右。80年代兴起“养鸡热”,养鸡专业户、养鸡大户应运而生,引进良种蛋鸡,推广配合饲料,实行科学管理,使鸡蛋产量成倍增长。1990年禽蛋产量7680.37吨,1995年1.1015万吨,人均占有量9.16公斤。
3.奶类生产奶类主要是牛奶和少量羊奶。50年代开始引进荷兰黑白花奶牛,后用公奶牛改良本地黄牛,推广人工授精、冷冻精液配种、杂种牛挤奶和青贮氨化饲料养奶牛技术,随着奶肉牛商品生产基地建设,奶牛数量迅速增加。1990年鲜奶产量6461.4吨,1995年达7277.02吨,人均鲜奶占有量6.05公斤,高于全省人均水平。
(三)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流通
1.畜产品生产加工区内有国有、集体及个体经营的毛纺织、地毯编织、皮革工业、皮毛加工、肉食加工冷藏、熟肉品加工、禽蛋加工、乳品加工等行业。(1)毛纺织业:主要有毛毡类、毛褐类、毛毯类、毛栽绒地毯、毛衣毛线类生产。毛毡类主要有毡衣、毡帽、毡靴,以个体或集体加工为主。甘州薄底毡窝闻名遐迩,远销青海、内蒙等地。毛褐类产品有衣服、被褥、口袋、帐篷等。毛呢、毛毯,张掖市纺织总厂20世纪80年代年产毛呢3000米,毛毯2.2万条;肃南毛条厂生产毛毯、毛条、毛衣等7类近百种产品。毛衣毛线类,张掖市纺织总厂1982年生产羊毛衫、腈纶衫10万件。(2)皮革产品:皮革制作业3家,年产各类皮衣1269件,皮鞋5.9万双,防寒服4196件。肃南县皮毛加工厂生产的剪绒皮衣,被轻工业部、国家民委评为“全国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”;地区外贸局加工厂年产皮革服886件,加工猪鬃7513.6公斤,肠衣4.42万根。(3)肉类加工:除市场上店铺加工扒鸡、卤肉、烤羊肉、酱牛肉外,地区肉联厂年加工猪肉、猪头下水、香肠等罐头300吨。(4)乳品加工:乳品加工企业3家。肃南县乳品厂日处理鲜奶半吨,年加工全脂乳粉20吨。临泽牛场日处理鲜奶25吨,年产奶粉500吨,所生产的“雪莲牌”全脂奶粉,1988年被甘肃省评为优质产品,1991年被农业部评为部优产品,产品远销省内外。张掖市乳品厂日处理鲜奶10吨,年产奶粉100吨。
2.畜产品流通 50年代初期实行自由贸易,畜产品上市交易。1954年国家实行农副产品统购、派购政策,生猪、鲜蛋、菜牛、羊只、皮张、毛绒、肠衣等畜产品列为二类产品,实行统购、派购,禁止私人经营。1962年国家允许社员完成派购任务后,畜禽自宰自卖,自由上市,奖励社员交售畜产品。1967-1977年期间,取缔集市贸易,继续统购、派购。1978年国家对畜产品由统一收购、派购,向合同定购、议购和市场调节过渡。1984年以后畜产品市场开放,促进交换、流通,使商品畜牧业迅速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