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《张掖地区志(远古—1995)上卷》日期:2024-06-15
第三章 畜牧业
第二节 畜禽种类及繁育改良(二)
二、繁育改良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从1956年开始,相继成立地、县畜牧兽医站、家畜配种站,引进优良畜种,培训配种员,采用人工辅助交配和人工授精方法,开展畜种繁育改良。50年代以引进国内外优良畜种为主;60年代后期开展猪经济杂交改良,实现猪杂交种化;70年代绵羊改良工作迅速推进;80年代以牛改为主,开展冷冻精液配种和黄牛胚胎移植;90年代,随着奶肉牛、瘦肉猪、细毛羊、蛋肉鸡等商品基地的建设,加强和完善地、县、乡、村四级繁育体系,促进畜禽繁育改良工作协调、快速发展。
(一)家畜配种 〔周〕〔秦〕时期,境内先民在家畜配种、繁育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。共和国成立后,建立县、乡配种站,开展畜禽繁育改良工作。家畜配种季节,民谚有“三月桃花马,八月秋水牛,一年四季配猪兔”。区内家畜传统的配种时间是,马、驴清明后开始,入伏结束;牛从农历6月开始,9月结束;羊是7~8月一季配种,腊月产羔;猪四季配种。适宜的配种时机,以民谚“马吊线,牛吊串,驴拌嘴,羊爬胯”为最佳时机。“热胎配”也较常用,一般在母马产后7~15天进行,本交2~3次,或用双亲配种。
(二)人工授精
1956年,先后引入苏维埃重挽马、关中驴、黑白花奶牛、巴克夏猪及新疆细毛羊等良种。地、县相继建立一批家畜和绵羊人工授精站,推广人工授精技术。1958年,山丹县在陈户、城北、位奇、霍城等乡设立“家畜授精站”5处,引入秦川牛、早胜牛13头,阿尔登、卡拉巴依马10匹,改良黄牛、河西马。张掖市建立马、牛、驴综合授精站26处,单项授精站18处,绵羊授精点22个,培训授精员159人,实行保配、保孕、保产、保活制度。1959年改良马734匹,牛3125头,驴108头,绵羊6784只。60年代,肃南县普及绵羊人工授精,实现全改全配。70年代开始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。1980年,建立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站58处,引入西门塔尔等冻精改良黄牛。1981~1995年,张掖市21个乡设立“冷冻精液配种牛改点”24处,配母牛5.01万头,怀胎3.82万头,产犊3.59万头,成活3.54万头,成活率98.61%,冻精配活率70.66%,比自然繁活率高31.1%。杂种初生公犊平均体重26.5公斤,比土种初生公犊重11.9公斤,冻配杂种母牛日产奶6.63公斤。冻配改良促进黄牛由役用向乳、肉、役兼用转化。
(三)牛胚胎移植
1986年,地区牛胚胎移植工作站在张掖市沙井、小河等乡开展黄牛胚胎移植试验。1987年5月产下全省第一头胚胎移植牛犊。1987~1990年胚胎移植337头,产犊成活81头。
(四)品种改良
【黄牛改良】河西黄牛比国内优良黄牛体格小,比国外优良牛体躯短,胸部、后腿发育欠佳,骨骼粗松。60年代开始,陆续从国内外引进优良种牛,开展河西黄牛杂交改良工作。1980年,全区有杂种牛4366头,占黄牛总数的4.5%。其中,三河牛杂种1018头,黑白花牛杂种781头,秦川牛杂种690头,南阳牛杂种455头,其他杂种牛(草原红牛杂种、鲁西牛杂种、早胜牛杂种)1422头。黑白花牛杂种兼有役用、产奶优良性能。1980年开始,区内引进冻精配种技术,在高台、张掖县用黑白花、西门塔尔牛冻精授配黄牛1084头,受配率42%;1981年产黑白花、西门塔尔杂种牛犊455头,成活396头。1983年省“两西”支持资金175万元,在牛改基地35个乡建起35个冻配输精点,培训输精员110名,年授配黄牛1.4万头。90年代黄牛改良又有发展,1995年累计存栏各代杂种牛12.95万头,纯种荷斯坦牛2965头,黄牛良种化程度为50.1%。
【马、驴改良】马匹改良工作,山丹军马场起步最早。1956年地、县引进美国莫尔干马、苏联卡拉巴依马,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河西马。60年代以后引进河曲马,杂交改良河西马。各种马的杂种一代在体格、体重等方面,比河西马均有提高。混血杂种公马体重、体高、体长、胸围,分别比河西马提高101.3公斤、6.9厘米、10.9厘米和17.6厘米。1958年以来,引入少量关中驴、庆阳驴、佳米驴,与河西驴杂交改良,多数用以繁殖马骡。
【绵羊改良】1945年新西兰友人路易·艾黎在山丹县用考力代半细毛羊杂交改良蒙古羊。1953年开始在山丹、民乐、肃南等县,以新疆细毛羊和高加索细毛羊为父本,开展绵羊改良工作。60年代每年国家投资4万元,多次引进新疆细毛种公羊,与肃南藏羊、蒙古羊杂交,变低产粗毛为高产细毛,培育毛肉兼用型细毛羊。同时引进少量高加索公羊、沙力士、苏联美利奴公羊。到1966年肃南县普及绵羊人工授精技术,实现全配全改,1969年开始对一类杂种母羊开展横交固定工作。70年代多渠道集资引进新疆细毛种公羊2万只,建立种羊场3个、绵羊人工授精站225处。1974年肃南县皇城区纳入“甘肃细毛羊”育种协作区,1981年经国家验收,育成“甘肃高山毛肉兼用细毛羊”新品种。1980年肃南县有细毛杂种羊55.2万只,占全县绵羊总数的99.8%。90年代对高山细毛羊进行系统选育提高。1990~1995年,全区改良授配母羊230万只,其中人工授精140万只。1995年底全区有细毛羊65.48万只,占绵羊总数的54%,其中高山细毛羊25万只。
【山羊改良】1957年从陕西引进沙能奶山羊,除繁育良种外,与河西山羊进行杂交改良。1971~1972年,肃南、山丹县从宁夏引入沙毛山羊,杂交改良河西山羊,以期培育裘用猾皮杂种羊,杂种羔皮质量比河西山羊有明显改进。
【猪杂交改良】1953年张掖九公里农场从西北农学院引入巴克夏、约克夏种猪各1对,进行纯种繁殖,并用以与河西猪杂交改良。1957年各县由外地引进巴克夏、约克夏公猪,60年代地、县引进苏联大白猪、定县猪、新金猪、长白猪、北京黑猪、内江猪、荣昌猪、八眉猪等,迅速实现生猪杂种化,但出现部分杂种猪血统混乱现象。1972年地区列为甘肃黑猪育种协作区,黑色杂种猪渐多。1985年以后,陆续引进约克夏、长白、汉普夏、杜洛克等瘦肉型公猪,作杂交改良主体父本,以甘肃白猪为主体母本,以更换土种母猪。采用人工授精和本交结合,广泛开展杂交改良,生产二元和三元规格化瘦肉型杂交猪。到1995年,建立“瘦肉型猪供精站”4处,饲养大约克、长白、杜洛克等良种公猪51口;人工授精点55个,建立“甘白母猪纯繁点”16处,饲养甘白母猪579口,公猪118口,年提供杂交用甘白母猪9000多口,生产瘦肉型杂交仔猪7.42万口。1990~1995年完成人工改良授配母猪9.35万口(次),完成杂交授配母猪18.16万口,出栏瘦肉型杂交猪166.73万口。
【鸡品种改良】50年代,群众自发从外地引进九斤黄、芦花鸡。60年代群众用煤油灯、火炕孵化莱航鸡、白洛克、澳洲黑等品种。1971年张掖县试用机械孵化,孵莱航鸡种蛋803枚,出雏609只。1974年张掖县食品公司试用炕孵成功,每年炕孵、机孵种蛋1.6万枚,出雏1.3万多只。1975年增设架孵、平箱孵,年孵种蛋5万枚,出雏3万多只。1983年张掖、临泽县被确定为全省养鸡重点县。省畜牧厅投放万枚电孵机和八千出雏器各1台,建立孵化中心各1处。张掖县在上秦、三闸、乌江、西洞4乡建立电热地温孵化点2处、温室架孵点3处。是年共建立万只孵化点14个。到1986年,形成以地区种鸡场、市孵化中心为主的人工孵化网络。1990年张掖市有人工孵化点160处,其中机器孵化点10处。1983~1990年张掖市入孵种蛋1282万枚,出雏783万多只,孵化率61.07%。受精蛋孵化率提高到93.2%。90年代,养鸡已成为畜牧业生产的支柱产业。地区及张掖、临泽、高台、山丹4县(市)建成孵化中心5处,乡、村孵化点425个,年孵种蛋505.2万枚,出雏鸡(伊沙、迪卡、明星等)36625万只。1995年张掖、临泽、高台3县(市)养鸡80955万只,推广良种鸡485.5万只,占鸡饲养量的60%。
三、野生动物饲养
区内有野生动物262种,其中兽类59种,鸟类203种。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兽类有雪豹、野驴、白唇鹿、野牦牛4种,二级保护兽类13种;属国家一级、二级保护鸟类38种。80年代以后,野生动物饲养业逐步发展。1958年建立肃南野生动物驯养场,80年代易名“肃南县鹿场”,1995年养鹿263只;宝瓶河牧场养鹿45只;肃南县养鹿专业户8户,养鹿62只。1987年国家投资13万元,建立“地区珍稀禽类驯养中心”及“珍稀禽类养殖场”,占地63亩,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,驯化养殖蓝马鸡。1990年饲养蓝马鸡70只,1995年饲养近200只。